查看原文
其他

身披白粉被传有毒?身染乙烯利就被毁灭?葡萄君有话说

2017-08-18 台州市场监管


周末了,放松下

先来猜个谜

远看玛瑙紫溜溜, 近看珍珠圆溜溜, 

掐它一把水溜溜, 咬它一口酸溜溜。 

——打一水果

谜底在这里👇👇👇

人类食用葡萄的历史非常悠久

根据专家考证

最早的栽培记录可以追溯到

公元前6000-6500年

虽然中国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

但是并没有栽培葡萄

中国最早的葡萄被认为是

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引入我国的

被人类吃了这么久的葡萄

近来成了新一轮网红

被网红原因 01

  谣言  “葡萄上的白霜一定要洗干净

这可是农药,吃了会中毒。

事实是,这层白霜很难洗掉哎

那么,葡萄表面的白霜

到底是什么?


真相提前看

  1. 这种白霜既不是农药,也不是葡萄糖,而是葡萄表皮上的蜡质。葡萄表面蜡质的成分主要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,这种物质可以占到白霜总重的60%-70%,除此之外,白霜中还含有一些醇和酯类物质。不过,这些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都不溶于水

  2. 只要分布均匀、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“白霜”,都可以认为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,农业上称为果粉,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。

  3. 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,所以葡萄布满果粉可以证明葡萄更加新鲜。


   媒体跟访  


7 月,《现代快报》刊发《葡萄“白霜”不是农残,是果粉》一文,为“白霜”正名。快报记者走访南京众彩物流中心水果市场,批发商户告诉记者,葡萄皮上的“白霜”是生长过程中自然分泌的物质,无害。除葡萄外,李子、甘蔗、蓝莓等水果表面也会有“白霜”。记者还采访到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,专家介绍,只要分布均匀、未覆盖葡萄表皮本身颜色的“白霜”,都可以认为是葡萄本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,专业称为果粉,该物质对人体完全无害。由于果粉不溶于水,从而可以防止葡萄病菌滋生和侵染,还可以防止葡萄采摘后失水过快而皱缩。果粉在长期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被蹭掉,所以葡萄布满果粉可以证明葡萄更加新鲜。


8 月,《济南日报》由于接到市民电话举报求证,报社记者专门采访了平阴县的葡萄种植大户,负责人告诉记者,那层“白霜”其实是果粉,不是有毒成分,更不是农药残留。正常的葡萄果粉是均匀分布在果粒上的,而

过量使用农药,特别是乳油、低质粉剂是会影响葡萄果粉形成的。


   再来充个电  


马乳带轻霜,龙鳞曜初旭。

——刘禹锡《葡萄歌》


你看,连唐朝人都知道葡萄有“轻霜”

咱不能不如古人啊

被网红原因02

一则“果农滥用催熟剂”的新闻传播度高,引人关注。这则由华商网报道的新闻,主要说的是西安鄠邑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,销毁了约2万斤使用了催熟剂的葡萄。

不少网友一看标题和图片,就以为这些葡萄仅仅是因为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的。但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新闻细节,就不难发现,这些葡萄其实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,影响了葡萄质量,而当地的监管者担心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,才被勒令销毁的。


那么,葡萄到底能不能使用催熟剂?会不会有安全问题?能放心吃葡萄吗?

 专家科学解读 

乙烯利是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很多水果都会用,其用量和范围有限制。我们正常吃水果,不论是急性中毒还是慢性中毒的情况都不会发生。

不要误读发生在陕西西安的新闻“滥用催熟剂 2万斤葡萄被销毁”,这些葡萄不是因为仅仅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,而是因为“过量使用”,导致葡萄品质变差。

乙烯利等植物催熟剂有很强的自限性,过量使用用反而不利果实的品质。正是这点,一般情况下果农也不会过量使用催熟剂。

植物催熟剂作为植物激素只对植物有用,对动物和人根本不会产生影响,“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”也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传言。

给大家介绍一种“万能药”,它的功效可绕地球一圈


文字参考来源:浙江食品药品监管 / 物种日历 / 阮光锋 

本号综合整理发布


来一波真正的爆款网红图

动动手指把赞👇送给市监君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